这是一所位于北京,设计于2017年的儿童艺术教育空间。在整个设计中,设计师以传统园林之中的假山为灵感,设计一组层叠错落的“假山",让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尽情的游玩嬉戏,也让这个空间增添了艺术的灵动。
其实在本案设计之中,“不止是游戏的假山”,在满足空间场地教学要求基础上,设计师打破传统方正空间布局思维,采用流线形弧形布局结构,才是本案设计的最大亮点。
原建筑空间平面呈L型,入口位于尽端一侧,由外向内流线比较长。设计采用连续的弧形墙面挤压出一条曲折迂回的走廊,打破传统直线走廊的枯燥乏味,激发孩子们探索的欲望。弧形墙面分别划分出音乐教室、接待区、厨艺区、茶艺室、娱乐区等。
一系列正反拱形洞口进一步改变了各个区域之间的虚实关系,制造了层叠交错的视觉趣味。当孩子们身处于走廊之中,有时是幽暗封闭的山谷,有时是开放通透的山巅,有时则是只能容下两个孩子的山洞。
音乐教室由弧形玻璃密闭,保证隔音的需求又可实现开放的教学环境。茶艺区与厨艺区由反拱形的墙面分隔,墙面就是让孩子跨越、休憩、玩耍的道具。手工区处在走廊空间的转角处,孩子们可以围坐在一棵树下做手工。
九个钢琴私教教室排布在走廊两侧, 每个教室被设计为一个山洞,拱形墙面有利于混音,保证教室的声学品质。走廊基本由木色包裹,部分墙面为镜面不锈钢,材料的反射可以增加空间的进深感,以提升材料体验的趣味性。
走廊的尽端为舞蹈教室,设计将其定位为一个与木色空间形成对比的 “室外空间”。建筑原本的结构管线全部裸露,地面铺设的灰色地胶在临窗的地方蜷曲成为座椅。通透的落地玻璃、落地舞蹈镜与室外街边的树木掩映成趣,室内外场景自然连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