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陈幸军 主编 来源:《幼儿教育学》
(1)中国近代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
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(1904年清政府将其改名为武昌蒙养院)。当时民族危机深重,救亡图存的呼声响遍中国大地,一些先进人物纷纷向西方寻求救国的真理,西方的教育制度成为他们学习的重要内容。在戊戌维新运动的推动下,“效法西洋、倡办西学”成为潮流,对幼儿实行“公教公养”的主张也随之被提了出来。为了满足民众变革的要求以维护封建统治,清政府湖广总督创办了“湖北幼稚园”。之后又在长沙、北京、上海相继成立了蒙养院。当时的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,显示出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特点。
(2)旧中国的幼儿园教育的发展
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,由于内外战火不断,政治动乱,经济停滞,政府根本不重视幼儿教育,导致幼儿教育发展极为缓慢。据统计,1947年全国仅有幼稚园1301所,绝大部分都附设在小学或师范学校内,分布在沿海大城市。而且,幼儿园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尖锐抨击的那样,害了三种大病:一是外国病,二是花钱病,三是富贵病,幼儿园完全成了外国文化侵略的工具和富贵人的专用品,劳动人民是不可能享用的。可喜的是在这一时期,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、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里,出现了一批适应战争环境和解放区、根据地政治经济特点的各种类型的托幼组织,如边区儿童保育院和托儿所等,成长了一支新型的保教人员队伍,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,为以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幼儿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。另外,有一批具有爱国思想和民主思想的幼儿教育家,批判封建主义的幼儿教育,反对幼儿教育的奴化和贵族化,积极提倡变革并躬行实践,创办了为平民子女服务的幼儿园。如陶行知先生的“乡村儿童团”,张雪门先生的“北平香山慈幼院”等就是这样的机构。然而,在当时历史条件下,他们的主张没能彻底实现,不过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成为了我国幼儿教育的宝贵财富。
(3)新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
①历史的转折
1949年10月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。国家从帝国主义手里彻底收回了教育权,幼儿教育也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,借鉴苏联经验,进行了整顿、改造和发展。首先在办园方向上,旧型幼儿园逐渐转为向工农子女开门,为国家建设服务,让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成为幼儿园的受教育者。幼儿园在教育幼儿的同时,极大地解放了妇女劳动力,成为支援国家建设、为工农服务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。从此,保育教育幼儿、方便家长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我国幼儿园的双重任务。其次,在教育思想上,新中自幼儿教育改革旧的教育思想、内容和方法,批判旧教育中存在的封建、买办、崇洋的思想,废除了宗教色彩的内容与活动,学习当时苏联先进的幼儿教育理论和经验,为建立新教育打下了基础。另外在教育目标上,提出新中国的幼儿园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,对幼丸进行初步的体、智、德、美全面发展教育,使幼儿的身心“在人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”(1951年政务院《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》)。在这一目标指导下,幼儿园具体的教养目标、各年龄班的教育任务等也都重新进行了规定。
②曲折起伏的前进
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,幼儿教育虽然有起有伏,但总体是向前发展的。“文化大革命”前的17年中,幼儿园数量大增,1965年的幼儿园数量比1950年增加了10倍,幼儿园教师队伍也基本建立起来;幼儿园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大体确立,一个社会主义幼儿教育的新体系基本形成。不过在发展中因为经验不足,也走过不少弯路。如学习苏联的经验时,犯了生搬硬套的错误;批判旧教育思想时,把合理的部分也一起否定了;1958年的大跃进中急躁冒进,盲目发展幼儿园,造成大起大落,等等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我国幼儿教育遭到了最严重的破坏。在这场历时十年的大浩劫中,幼儿园教育被“左”的路线统治,广大教师受到批判打击,幼儿身心发育受到摧残,教育、教学完全陷入混乱。1976年10月,党中央拨乱反正,掀开了我国历史的新篇章。我国幼儿教育在经过了这一严峻的考验之后,也以更成熟、更坚定的步伐,开始进入新的发展历程。
(4)幼儿教育在改革开放中腾飞
1978年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,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。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,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也出现了重大变化。主要表现在:
①受到人口与经济两大因素的制约,我国幼儿教育要满足人民的需要显然不能仅仅依靠国家,也不能仅仅依靠正规的幼儿教育机构。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,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从计划经济下的单一办园模式中解放出来,路子越走越宽,使人园幼儿大大增加,其发展趋势是:由国家、企业、机关办园,转向各种社会力量办园,特别是农村、个人、法入团体等积极办园;农村幼儿人园率不断提高,据1992年的统计,农村学前班幼儿数已占幼儿人园人数的60.7%;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幼儿教育形式的作用日益增大,如近几年在河北、内蒙古、甘肃、贵州等省区出现的幼儿活动站、游戏小组、巡回辅导班、草原流动幼儿园、“大篷车”流动服务组等,在动员家庭、社区、传播媒介参与幼儿教育上,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。
②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“文化大革命”结束后,为恢复和发展幼儿教育,首先恢复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幼儿教育领导机构,其次,教育部制定颁发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文件,如《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》(1979),《幼儿园教育纲要》(1981),《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》(1986)等,使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明确了幼儿教育的方向。1989年6月,国家教育委员会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科学管理,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,制定颁发了《幼儿园工作规程》(试行草案)(1996年6月正式施行)。《规程》在总结我国幼儿园教育已有成果的基础上,进一步拉开了改革的帷幕。《规程》不仅明确地规定了幼儿园的保教目标、任务,而且用专门的章节对幼儿园教育从原则到活动的组织、教育的形式、方法等作了规定。《规程》中充分体现了正确的教育观、儿童观,十分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规律。1989年8月,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管理,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,经国务院批准,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《幼儿园管理条例》,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,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。该条例用法规的形式规定了幼儿园的任务、管理以及保育教育工作,并明确了各级地方政府在幼儿园的发展、管理等方面的责任,使我国幼儿教育管理从此跨入了法制化轨道。2001年7月,我国教育部颁发了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(试行)》。它就《规程》中有关“幼儿园的教育”这一部分内容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,在《规程》与教育实践之间架起了过渡的桥梁。这些法规的颁布与实施,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幼儿教育科学化、规范化的进程。